「隨著相機越來越輕便,快門愈來愈迅速,相機漸漸和過去的獵槍一樣,成為博物學者行走野地必然攜帶的工具。........」
P26 Adolphe Braun 作品 Deer and Wildfowl
「這張照片對我而言,呈現了人所可能決定如何對待自然的雙面性:可以用火藥可以用光。」
P28
「他們終其一生在發現光與相機所能捕捉的野地與野性,他們終其一生都在追獵光的標本。而他們面對自身的照片時,將會追憶、重溫那個他們曾經親臨的現場,然後他們將會發現,自己才是光與相機所捕捉的。」
讀到這幾頁時,讓我驚覺,是不是因為這樣迅速且便利的「獵取」環境的一切,人們自以為擁有了「他們」,而對於他們正在一點一滴的消逝這件事實無動於衷?
P65 稍縱即逝的現象Ephemeral Phenomena 正片
「攝影術語和射擊術語有深度互涉,比如說『上底片』與『上膛』的英文用詞(load)是一致的,而我們卻也可以發現,『拍』一張照片從最溫柔的find到最衝擊性的shoot,恰好也是人類對待自然的幾種姿態。」
此篇章中談論到名稱這件事。通常生物只有生物名:象、豹、北極熊、旅鴿,而人類或是與我們極親近的生物才會擁有專屬名:木村拓哉、比爾蓋茲。林旺死掉,讓對他有感情的人們傷心,而非只是一頭大象死掉。林奈當年簡化了命名法,一定料想不到會有這樣維妙的關係,如果每一樣被發現的動物都有專屬的名字,而非學名。是不是人們會更重視他們呢? 也許社會頭版會出現『林姓鯊魚被發現斷鰭斷尾棄屍在太平洋!』看起來是不是有感覺多了?
P66
「我們擁有的生物照片數量與種類都不斷增多,而我們擁有的生物數量及種類卻不斷減少」
P77 稍縱即逝的現象Ephemeral Phenomena 負片
梅維爾 「台夫特即景」
題外話,此篇章提到了梅維爾的作品,自從在大塚美術館看了一些他的作品,就喜歡上這位荷蘭畫家,畫得跟照片一樣神奇,傳說是他的好友--雷文霍克提供了不少光學概念,忘了是哪個影片或是文章提到的,梅維爾的作品裡有兩幅「天文學家」、「地理學家」,據說裡面的模特兒就是雷文霍克本人。雖然對照雷文霍克的肖像,感覺差很多(尤其是那鼻子!) 依據創作的年代推算,當時雷文霍克應該也37歲吧?也許他中年發福?
近期喜愛梅維爾作品,意外收到朋友荷蘭來的明信片中,也有戴珍珠耳環的少女,讓我驚喜。在吳明益老師的書裡,又遇見,莫名喜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