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1月31日 星期三

心得摘要 《浮光》節錄2

P112
對場所的回應
「我們都會懷念某個場所,童年時完跳格子的小巷,家裡堆放冬季棉被的儲藏空間,或者是滿是蛛網的床底,那些任何可以藏身、遊戲、做白日夢的空間長住在我們的海馬迴理。有時候對我來說國家很遙遠,真正存在的是我們曾經度過美好歲月的場所。」

小學五年級前,都住在三合院老屋,房屋的右側是我們這房,中間是爺爺奶奶,左側是大房大伯家,埕tiâⁿ,是我們小時候的遊樂場;有些季節是曬穀場,曬著稻米、玉米或是高粱,其中最不喜歡的是令我皮膚發癢的高粱;周末爸媽指派給我們的任務,是將洗衣機裡的衣服晾在廊下,對小學生的身高來說,沒有搬張小凳子還真做不來;雨天的廊下,總會有幾個鐵桶放在角落承接著自屋瓦滑落的雨水,水滴隨著雨勢變化,小手總愛伸進去探探那個冰冷。 我將埕分成裡外兩部分,內側是我們的塗畫區,用紅色的磚角或是媽媽裁縫用的淺紫色粉筆,在地上塗鴉、跳房子;而每當颱風天期待的不是颱風假,是程外側的積水,我們稱之「水災」,也許滿足了我們四周圍都是大海,卻對水陌生的憧憬。赤腳涉水、不停的摺紙船漂浮、轉動腳踏車後輪演繹著牛頓第一運動定律,讓水珠串串沿著切線飛出,再以拋物線回歸水面,我和弟弟的笑聲卻飛上了天。

照片是我從老家相冊翻拍兒來的,也許是我爸爸小時候,老家的樣子,那也是我小時候的一部分模樣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